第二版:教学研究总第20期 >2024-04-16编印

伟人诗词话党史(二十)
刊发日期:2024-04-16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董 征

第二个整训的重点是入城纪律。

“纪律好,如坚壁”,严守纪律是我军光荣的传统。“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第一条就是一切行动听指挥。在解放上海的时候,虽然一些指战员对不允许使用重武器攻城的命令有异议,但在战斗过程中依然坚定地执行了上级的命令。正是钢铁般的纪律,打造了这支钢铁般的队伍。现在要进城了,陈毅同志讲得好:“老百姓接触我们,首先注意的是军队的纪律,所以入城纪律是入城政策的前奏,入城纪律搞不好,以后影响很难挽回。” 

负责起草第三野战军入城纪律的是时任司令部城市政策组组长的曹漫之同志。有一个小插曲很有意思,布置任务时,陈毅特别交代曹漫之找些历史书查一查,看上面有没有军队进城‘不入民宅’这句话,以作为参考。于是,曹漫之一方面抓紧时间起草入城纪律的相关文件,另一方面,派人去各地解放区的图书馆查看“二十四史”之类的古籍。但查来查去, 就是找不到 “不入民宅”这句话——古代破城之后,能保证不打砸抢的就已经算得上是仁义之师了。他只好又去请示陈毅,询问是否还将“不如民宅”这一条写进入城公约。

听完曹漫之的汇报,陈毅哈哈大笑 :“你真是一个书呆子,书上没有的,我们就不能写吗?反正军队进城后,在没有找到营房之前一律睡马路,这一条一定要写上,否则那么多人一下子涌进老百姓家里肯定要出问题的,弄不好会天下大乱。”

是的,这就是我们的党,我们的军队,是历史上不曾有过的。这也正是毛泽东同志自信我们党能跳出兴亡周期的原因。

在陈毅的力主之下,“不入民宅”这一条,在反复斟酌修改的入城纪律中保留了下来。就这样,1949年4月1日,第三野战军颁布了《入城三大公约十项守则》的命令。其中十项守则第二条,白纸黑字写着进城后一律“不住民房店铺”。而这一条,一开始恰恰是广大指战员最不能理解,最不能接受的。因为,以前在农村革命斗争时期,在老乡家借住,是再寻常不过的事。大家都知道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但大家听说过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吗?

三大纪律是:行动听指挥,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打土豪要归公。六项注意是:上门板,捆铺草,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什么叫“上门板,捆铺草”,就是当时战士们在老乡家借住,条件有限,一般都是卸下门板,铺上稻草作为床铺。上门板,捆铺草,就是要求战士们在借宿后一定帮老乡把卸下的门板装回去,把当褥子的稻草重新规整好。其实这一规定恰恰体现出军队和百姓深厚的鱼水情谊,广大指战员想不通的地方也在于此。革命这么多年,一直都住老乡家,怎么革命胜利了,反而不让进屋了。还有,为了保护上海市民,攻城部队付出了惨痛的牺牲,怎么进来后还要睡大街? 其实原因很简单,两个字,“不熟”嘛!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学的好友远道而来,你盛情款待,住家里没问题——住宾馆你觉得见外了。但陌生人现在说在你家借住一下,你什么感觉?你肯答应吗?对上海的群众而言,我们的军队,就是这样的陌生人。过去长期的农村斗争中,我们的部队和地方百姓同甘共苦,亲如家人,住家人家里当然没问题。而上海的各界群众,那个时候其实还不了解共产党,加上国民党长期的反共宣传,广大市民其实对即将入城的“赤匪军队”怀有一定戒心的。正因为这样,才会下达如此严苛的入城规定,就是要向上海市民展示,解放军是真正的正义之师,仁义之师。

通过对比可以看到,从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内容是有所变化的,这个变化的过程值得一讲。

时间回到1927年9月29日,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带着只剩下不足1000人的秋收起义部队辗转来到江西省永新县三湾村。之所以称秋收起义失败,是因为起义之初目标是要攻克长沙的,但起义部队遭到敌人疯狂镇压围剿,长沙根本打不下来,部队损失惨重。起义虽然失败,但意义重大。事实上我军历史上三大起义结局都是失败的,但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我军独立武装斗争的第一枪;秋收起义开辟了第一个在农村的革命根据地;广州起义则是第一次尝试在城市建立苏维埃政权,可以说各自都有着非凡的意义。秋收起义还有一个第一:诞生了我军军史上第一面军旗。旗幅为红色,象征革命;中央为白色五角星,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星内嵌有交叉的黑色镰刀、斧头,象征工农大众紧密团结;靠旗杆一侧旗幅缝有白布条,上面用繁体字竖写着“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